孙丽杠杆融资证券什么意思
中学化学高级教师,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曾任深圳高级中学(集团)南校区党总支书记,科研处、学生处主任,现任深圳小学光明学校(集团)中心校区筹建负责人。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学员,首批广东省创新教育名师工作坊主持人,创新少年培育工程广东工作站常务理事、首任科普教育专家,首批广东省创新教育名师,全国生态劳动教育先进个人。曾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级重大、重点课题6项,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学术文献上发表论文20多篇,荣获全国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课题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化学教师实验能力大赛一等奖第一名。2024年带领中心校区获得全国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全国生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首批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垃圾分类进校园特色学校、绿色低碳教育特色学校、深圳云端学校入驻校等称号。多次在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全国科学教育大会、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全国环境教育、生态文明教育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和经验交流。
百年名校,开启集团化办学新篇章
深圳小学,这所与城市同名的学校,是深圳市教育局唯一直属小学。学校始建于1911年3月,由当时的深圳墟张氏家族祠堂“雍睦堂”发展而来。深圳小学是深圳教育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一百多年来,始终与中国近现代基础教育同频共振,历久而弥新。作为特区基础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和示范窗口,深圳小学始终秉承“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办学精神,恪守“做小事,成大器”的校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向全国乃至全球展示着深圳教育的风采。
深圳小学光明学校(集团)中心校区(以下称“深小光明中心校区”)是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又一里程碑。2023年12月,由深圳市光明区教育局和深圳小学合作办学,成立深圳小学光明学校(集团),并向社会公开招生。集团包括一所完全初中即中心校区,两个完全小学即曙光校区、狮山校区。一校三区,依据阶段性目标,实行分布式决策,探索生态化治理;以课程为载体,完善课程衔接评价体系构建,建立义务教育学段全链条目标体系,学生九年贯通式培养,确保育人实践形成小学到初中的连续思考,形成统一核心文化下的特色发展,打造光明区乃至深圳市的品牌学校。
校本部
一所优质学校在世界级科学城崛起
深小光明中心校区占地2316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126平方米,2025年9月正式交付使用,2024年9月借址办学,首届招生4个班。学校传承百年名校基因,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秉承“求真务实、敢为人先”的办学精神,立足于深圳市光明区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区域定位,高起点、高站位,倾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高质量未来学校。
学校着力实现思想人本化、风格精细化、视野国际化,致力于打造城市中心的“生态绿毯”,与城市整体规划高度融合,为师生提供一个“虽在闹市、宁静致远”的新型校园教育空间。
2024年9月借址办学效果图
办学理念
学校在“小大之学、心灵培养”的文化基础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秉承“追求卓越、行稳致远”的教育理念,弘扬“光耀祖国、明理致远”的学校精神,
致力于办一所植根文化、面向未来、持续生长的新质学校,力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体健心澈、国际视野”的时代新人;以“做小事,成大器”为校训,努力打造“尚进取、乐合作”的校风、“善启智、乐研思”的教风和“勤学问、乐躬行”的学风,让校园成为“生命舒展、幸福成长”的学园,打造“学生喜爱、教师珍爱、家长厚爱、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教育圣地。
办学特色
深小光明中心校区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旨在落实“五育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以“深化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为动力、以“一体化,大体系”为范式,遵循教育规律,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营造求真创新的学习氛围。学校与深圳市高级中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深耕课堂,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水平艺术、体育社团,在心理健康教育、高质量校本教研、数智赋能下的教育评价等方面全方位合作,传播优秀育人范式,建立卓越教育创新典范,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思路,与光明科学城同频共振,助北部高地建设未来之城。
2025年9月启用的深小光明中心校区效果图
名校管理模式加持,创新生态劳动教育
深小光明中心校区的筹建负责人孙丽来自享有盛誉的深圳四大名校之一深圳高级中学(集团),亲历深圳市高级中学20多年的高质量发展,在学生人数近2000人的单体最大初中校区——南校区,主管党建、教科研、德育、教师发展工作,深谙名校办学之道有着丰厚的对教育的热忱、对孩子们的爱。20多年的一线实践,让孙丽对于办怎样的教育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她常说:“尊重人是教育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主张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素养和能力为目标,让每个孩子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同时,阳光自信,不畏困难,懂得合作,敢于成功,创造幸福。同时学校有责任指导和帮助家长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和成功的家庭教育。”
学校在落实光明区“科技·生态·幸福”的高质量教育发展理念的道路上,不断创新,以“美丽中国”行动者的担当,继续推进生态劳动教育和环保教育,鼓励师生共同参与,用生态劳动理念去开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共生的新格局。2024年获评全国生态劳动教育实践特色学校、垃圾分类进校园特色学校、绿色低碳教育特色学校。
国旗队
精英荟萃,共谋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优秀的中学管理团队和师资队伍,由全国、省市优秀教师、省市级骨干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引领,构建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大单元、模块式、系统化、重特色、求实效,促进每一个孩子的优质均衡发展;构建高阶思维型课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问题导向,任务驱动,以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带动教师教学方式的重构;吸纳深高(集团)3F课程体系精粹,探究学段间纵向衔接,创学校精品课程,国家课程优质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实现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贯通,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施展才华的机会,搭建更大、更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
同时,学校通过多种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让每一位教师都找到教育幸福感和成就感。
学校教师团队是一群胸有情怀、脚踏实地的同路人,既有初高中把关一线教育教学的名家,引领和指导教师成长;也有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组成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更有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90%以上为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海内外知名高校。集团整合市、区属平台资源,探索“学校—教研组一备课组”“学校一年级一班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双路径,聘请校外专家如深高名师,进校指导教研、示范授课、加强校际同研同备、同课异构、教学评联动,建设“青年教师一骨干教师—领军教师”的三级教师发展平台,为培养卓越教师队伍,提升高质量办学水平而不懈奋斗。
师生宣誓
特色发展,全面实施科技创新教育
为响应深圳市光明区创建一流科学城的发展定位,共享区域内高水平大学、高端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深小光明中心校区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实施科技创新教育,从“课堂、课程、课研”三大视角对学科建设进行规划、组织,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系统,致力于培育学科基本功扎实、创新视野开阔、实践体验丰厚的创新人才。
2024年,学校获评光明区教师发展基地研究项目学校、全国创新少年培育工程实验学校、首批广东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协作体单位。
思维课堂:强化基本功、提升学习力
学校向学科组提出三大要求,即强化学科能力、开拓学科视野、丰富学科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创新学能、创新习惯、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等素养指标。
在强化学科能力方面,学校明确提出,课堂是学科能力培育的关键环节。为此,中心校区超越传统知识灌输模式,强调建设“教学以思维为核心,学习以思考为关键”的思维课堂,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具备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思维型教学理论,学校以认知冲突原理为指导,聚焦核心问题探索“新教学”;以自主建构原理为指导,聚焦学科思维探索“新学习”;以自我监控原理为指导,聚焦自主反思探索“新评价”;以应用迁移为指导,聚焦问题解决探索“新作业”。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方法和态度。通过自我监控和反思,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和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通过建设思维课堂,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大幅提高,学科基本功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科思维和学习习惯也得到很好的塑造。
思维课堂
跨界课程:开阔视野、丰富实践
创新人才是拥有开阔视野与丰富实践、获得持续发展的学习者。为此,学校提出“跨学科、强实践”的课程建设原则,并依托深圳小学光明学校(集团)资源,构建创新人才可持续培养“三优”发展模式,即发现优势、增强优势、绽放优势。发现优势,即1~3年级通过学科课堂、班级活动发现学生天赋;增强优势,即4~6年级通过学科强基、社团课程放大学生天赋;绽放优势,即7、8年级通过STEAM、科创劳动、艺术文创、身心健康等综合性课程以及跨校区跨学段的培养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跨学科原则导向下,学校依托光明科学城资源大力发掘科幻创意,开发机器人技术、无人机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的STEM课程,有力促进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的互动融合,也培养了学生跨学科多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各学科组选择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相关的主题,如环保、能源利用、健康饮食等,定期更新项目式学习课程,不断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学校还大力推广“艺术+科技”课程,如数字艺术创作、创意编程、机器人艺术设计等,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编程、数字媒体和传统艺术技巧创作作品,促进艺术美感与逻辑思维的结合。
在强实践原则导向下,学校建立了校内外实验室合作机制,增加了实验课的比重,并建设探究实验室,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此外,学校还设计了包含多个学科元素的综合性学习项目,围绕特定主题,如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设计等,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艺术创意和科技手段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数学建模、社会调查、艺术创作等方式,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三优”发展模式
多元课研:生态联动、协同创生
学校高度重视教师能力的结构性变革,紧扣时代要求推动教师建立新观念、掌握新技能、发展新思维,并以此为目标,定期邀请科技专家、教育学者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学校专门建立教师课程研发小组,鼓励教师参与课程研发、教学研究;组织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规划课程内容,加强沟通协同备课,确保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
同时,学校高度重视家校社合作的课程保障机制。学校搭建家校合作平台,定期举办家长科技教育讲座,提升家庭科技教育意识;通过家校社互动,与本地科技企业、研究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参观、科研合作机会。这些合作机制不仅切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实践和创新的机会。通过多元参与协同,学校得以跨界开展校园科技节、创新设计大赛、编程马拉松等活动,借助社会力量向学科组和学生创造力赋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社会参与意识。
秋季学期以来,学校积极响应深圳市“每周半天计划”,开展“行走的课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等校外场所进行实践,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创新能力;在校内外实验室合作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应用知识。
立足“课堂、课程、课研”三大视角,深小光明中心校区深耕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行走在一条清晰、高效、可持续的创新之路上。学校将继续加强资源整合与利用、提升教师创新素养、完善创新少年评价体系,为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教育强国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素材来源:《成长》杂志2024年17期)杠杆融资证券什么意思